☆100.第6章月9號:《所謂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第6章 月9號:《所謂英雄》
現在是淩晨4點23分。
剛才我與彬彬徹夜長談。
先說結論:我迎來了墨小典人生中的第四次版本大更新。
從今往後,我將逐漸成長為一個理性的現實主義者。
彬彬,你是我當下最好的朋友,我那五個朋友中最好的一個。
感謝你今晚與我徹夜長談,現在,我要去完成待會10點鐘要交的第二份因素分析的報告了。
或許在這次版本大更新之後,我將徹底成為一位相對理性的現實主義者。
以後我的文學作品應當會以現實主義為題材,盡可能去描述、觀察我身邊的現實生活。
是時候了,從自我卷入的幻想和妄想中走出來,投身到現實生活中去。
墨小典將在明白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著生活,成為一個英雄。
一個足夠拯救他自己的英雄。
不過現在,我真的得去寫實驗報告了。
(或許這是一種宿命論嗎?每次我的版本大更新總是能趕在某個徹夜長談的晚上?)
【不,或許這就是人生的成長,這就是成長中的生活。】
········
現在是早上9點51分。
距離上課時間還有19分鐘,夠我寫一段日記。
早上我是5點40左右搞定第二份報告的,於是乎有幸小瞇了一會兒睡到7點50,現在還算精神。
昨晚的促膝長談不禁讓我想到當年諸葛亮和劉備在草廬中三分天下的名場面。
(笑死,我哪夠資格當諸葛亮)
我們是真的一直聊一直聊,兩個覆雜程度各不相同的成年人能聊些什麽?聊人生唄~
我是成年人嘛?我的感性和理性判斷都覺得還不夠資格,在大多事情上我表現得還像個小孩子。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正如同心理系統(尤其是人格系統)的改變更加是一個緩慢又不穩定的過程。
我的心理系統卻恰逢其時,在新一代的人格尚處在萌發和定型的階段,遇上了一次如此剖析紋理的深度談話,這對我今後的人格定型方向確定了基礎:現實主義者。
你要說一口氣從空想主義進階成為現實主義那肯定不現實,但好的改變往往從一次足夠深刻足夠好的認知交流開始。
在人格紋理上,我與彬彬確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理性又幼稚的理想主義者怎麽能和從小生活在名利場中耳濡目染的社會型現實主義人才相似呢?
一個內向一個外向,一個精於人脈一個囿於內心,可他有一個好爹,我也有一個好爹——那種從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真相後依舊咬破牙關爬出來,在重重困難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把自己能給到最好的全給自己那不爭氣的傻兒子的好爹。
在今早入睡前,打完第二份報告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五點半,我在公共浴室的窗臺外吹吹風,忽然就回憶起來,小時候因為我特別喜歡靠在陽臺的欄桿上往外面探身子,被墨雄抽斷了那截樹枝。
也是在我今早靠在陽臺欄桿的時候,突然想起來的這件事。
那截被墨雄掛在寢室門上的樹枝是我兒時最深的陰影,卻也在現在賦予我一個被動技能的人格特質:不會靠在懸崖邊上。
任何那種可能掉下去的地方,我是絕對不會去碰的。
這是他的教育方式,現在回想起來,他真的很害怕我出事。
我是他的軟肋,此話所言非虛。
我開始理解為什麽他不讓小時候的我去別人家玩,也從不讓別的小朋友來我家玩,除了小姨和小姑媽以外,別的親戚他是絕對不會告訴他們我們家的地址的,因為他要保護我,一種我小時候完全不能理解的保護模式。
你說我現在能不能理解他?在我一次又一次思考他的人生歷程的時候,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全部都放下了。
我已經成功活到了成年,我已經成功考上了大學,我正在學習自己十分感興趣的心理學,我能夠遠走他鄉獨自生活,我又有什麽不能放下的呢?
他肯定知道他也會有放手的那一天,也會有無法繼續保護我的那一天,所以我到了大學後,他盡可能不去幹涉我的生活,只是用他專屬的純粹理性,在認知層面上說服我要繼續讀研,讀博,不需要為我未來的生計與謀生操心,不需要現在的我就去學身邊的同學搞兼職搞家教,他只想讓我好好讀書。
我,確實想讀書。
我分析過,未來的我以現在這種人格模式,最適合去幹什麽行業。
彬彬說,我就是那種適合在大學裏教書的,搞科研的,除此之外他想不到有什麽是適合我去幹的。
我說,其實我最想去做的,是圖書館的管理員。
他恍然大悟,承認這確實是最適合我這種人去從事的職業。
我其實吧,如果我真的能夠保證這輩子衣食無憂,不需要為生存的必需品發愁,那我最可能去幹什麽?
絕對是天天泡在圖書館裏,看書看書看書……
我真的很享受看書的過程,以及信息從手中的書頁翻動裏流入眼中,流入意識海中,在暢快流動的過程中偶爾的靈光一閃,頓悟,好奇與好奇的滿足,這就是我所想要過上的生活:住在圖書館裏。
現實主義文學是我接下來要發展的方向,包括我新一屆的人格系統,也應當往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
幻想是會結束的,活在幻想中的人除非能夠掌握一種依靠幻想來生活的手段,否則幻想終究會有一天結束的,可能轟轟烈烈,可能悄無聲息,可能落花流水,可能生離死別。
我需要重新拾取相對理性批判的眼光和標準,去恒定生活中本就存在的客觀事物與客觀規律。
相對理性批判是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基礎上,將我所不能拋卻和割裂的感性存在部分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將我的感性組成成分拆分為可以被觀察描述的影響因素,並將其納入到理性判斷系統中。
除了康德本人,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保有一份算得上純粹的理性。
墨雄也不行。
我是他的軟肋,不僅在外,也在內:我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將自己的軟弱和無助、困頓和難受、委屈和悲哀共享的存在,我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被他允許看到他的軟弱之人。
在他沒長大之前,這個人是我的小姑媽,把他拉扯大的親姐姐;在沒有我以前,這個人是瑪莉婭,但他經常會被瑪莉婭的純真和天真給氣到昏厥;在我沒長大之前,我無法用客觀理性的思維去看待他的人生和境遇,還是什麽都不懂的孩子的我,卻在客觀事實上成為了那個傷害他最深的人。
尤其是在初一的那年,在那次醫療事故中,在那輛慘白色的救護車裏,我在半昏迷半恐懼的狀態中握著他的手指,不斷用顫抖的聲音對他說:“爸爸,我不想死,我要活下去……我想活著……”
相對理性客觀分析,那個時候的我又懂什麽?我只是知道自己似乎可能就這麽與這個世界說再見了,只能感受得到對死亡的恐懼的我又能夠知道什麽呢
我在那個時候,又怎能意識到,對於他這個做父親的來說,那幾句在昏迷邊緣的呢喃,會給他帶來多大的痛苦呢?
現在我長大了,也到了可以當一個父親的年齡了,認知和思維模式也逐漸成熟了,我又怎能不能理解,對於任何一個真的深愛自己的孩子的父親來說,這幾句話會對一個父親來說意味著什麽呢?
那一年,我又一次改變了他的人生軌道,也註定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軌道。
現在回想起來,再進行一下對自我心理系統的元認知,想一次哭一次看起來也不是不能理解了。
我的人格組成成分裏終究有一份和理性完全沾不上邊的感性認知,它深刻影響著我在情緒體驗上的主觀感受,變相影響決定了我的理性不可能是絕對純粹的,我只能做到相對理性批判。
也足夠了,無法接受自己的感性是客觀存在的思維,註定無法成為一個能夠客觀看待一切的純粹理性批判視角,所以相對理性就很好,在7到8分的理性下保持著1到3分的感性,還能夠讓我擁有足夠的共情能力去研究最不可能被理性研究的心理學領域:人心。
“人心”這個寬廣而泛泛的概念一直不是心理科學的研究範疇,最與之接近的社會心理學更多會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宏觀分析探討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模型,但這些都不是人心。
人心是人類所有內心的心理在廣義社會交往領域中對彼此的內心進行演繹與抽象的互動產物。
在演繹和抽象的過程中,與內心(認知過程)的研究完全相反的是,感性變量的影響因素被拉高到了一個超過理性變量的程度。
在解釋【內心·人心·民心】的概念體系之前,我需要對這個與當前主流心理學領域研究完全不同的泛化領域進行一些定義,讓大家更好去理解這種【心理系統】。
《心理系統論》
第一公理:心理系統是個體層次以上的生命系統在運用神經系統解決機體內外信息矛盾的過程中,自發生成於信息層面上的碳基生物型信息處理系統。
第二公理:心理系統在人類文明中以三種相互關聯的系統形式存在:內心,人心,民心。
第三公理:內心系統是心理系統的基本單位,正常的人類有能力認知到只屬於自己的有別於客觀世界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是人類對內心系統的元認知產物)。
第四公理:人心是心理系統的基本結構,由覆數個互相關聯的內心系統共同組成,正常的人類在認知到自身的內心與客觀世界存在差別後,便有可能認知到自身的內心與這個世界中其他人的內心同樣存在差別。
第五公理:人類的內心世界僅屬於其個人,僅能通過其行為進行表現和觀測,任何其他人在了解一個特定人的特定內心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觀測特定人的一切行為進行反向推測。
第六公理:人心的最直接存在方式,是個體試圖對他人的內心系統與行為進行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並最終實現自身內心的某個目的。
第七公理:當人心的存在方式放大到所有內心系統對彼此的關系態度上的時候,人心系統就出現了。一個最簡單的人心系統中至少存在兩個內心系統。
第八公理:在人心系統的判定中,通過滿足他人的情緒體驗改變他人行為從而實現自身目的,是最有效的行為模式。
第九公理:基於情緒體驗的持續雙向滿足,兩個內心世界在對待彼此之間的關系上不斷投入新的行為並持續滿足對方,形成一個穩定的相互滿足關系後,兩個內心與其間的人心構成了宏觀心理系統中最常見的簡單關系結構:人脈關系。
第九公理的逆向演繹形式:人脈關系的雛形是互惠互利的朋友關系。
第十公理:在人脈關系的互動行為中,兩個內心世界的行為動機是基於理性或感性的,行為目的是滿足對方的理性需求或感性需求,當且僅當雙方在同一次互動行為中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目的同時涵蓋理性和感性兩個維度的時候,該次人脈互動行為才能判定為最理想的和最成功的。
先到這裏吧,下課了,我回去再好好思考思考這些方面的定義與細節。
我用了十條公理定義了人際關系的本質與結構,以及最優的互動行為模式,或許還有更多可以去改變和思索的地方。
說不定我還真能夠將心理學的研究範疇擴展到【人脈關系】的領域中,只是神幻集團是否會承認我的這方面的研究與開題還是兩說,我能否用這個來做我的大學畢業論文也是兩說,但我覺得這種客觀存在的人際關系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
說不定我以後可以自己寫一本書,就叫做《心理系統與人脈關系論》,哈哈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現在是淩晨4點23分。
剛才我與彬彬徹夜長談。
先說結論:我迎來了墨小典人生中的第四次版本大更新。
從今往後,我將逐漸成長為一個理性的現實主義者。
彬彬,你是我當下最好的朋友,我那五個朋友中最好的一個。
感謝你今晚與我徹夜長談,現在,我要去完成待會10點鐘要交的第二份因素分析的報告了。
或許在這次版本大更新之後,我將徹底成為一位相對理性的現實主義者。
以後我的文學作品應當會以現實主義為題材,盡可能去描述、觀察我身邊的現實生活。
是時候了,從自我卷入的幻想和妄想中走出來,投身到現實生活中去。
墨小典將在明白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著生活,成為一個英雄。
一個足夠拯救他自己的英雄。
不過現在,我真的得去寫實驗報告了。
(或許這是一種宿命論嗎?每次我的版本大更新總是能趕在某個徹夜長談的晚上?)
【不,或許這就是人生的成長,這就是成長中的生活。】
········
現在是早上9點51分。
距離上課時間還有19分鐘,夠我寫一段日記。
早上我是5點40左右搞定第二份報告的,於是乎有幸小瞇了一會兒睡到7點50,現在還算精神。
昨晚的促膝長談不禁讓我想到當年諸葛亮和劉備在草廬中三分天下的名場面。
(笑死,我哪夠資格當諸葛亮)
我們是真的一直聊一直聊,兩個覆雜程度各不相同的成年人能聊些什麽?聊人生唄~
我是成年人嘛?我的感性和理性判斷都覺得還不夠資格,在大多事情上我表現得還像個小孩子。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正如同心理系統(尤其是人格系統)的改變更加是一個緩慢又不穩定的過程。
我的心理系統卻恰逢其時,在新一代的人格尚處在萌發和定型的階段,遇上了一次如此剖析紋理的深度談話,這對我今後的人格定型方向確定了基礎:現實主義者。
你要說一口氣從空想主義進階成為現實主義那肯定不現實,但好的改變往往從一次足夠深刻足夠好的認知交流開始。
在人格紋理上,我與彬彬確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理性又幼稚的理想主義者怎麽能和從小生活在名利場中耳濡目染的社會型現實主義人才相似呢?
一個內向一個外向,一個精於人脈一個囿於內心,可他有一個好爹,我也有一個好爹——那種從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真相後依舊咬破牙關爬出來,在重重困難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把自己能給到最好的全給自己那不爭氣的傻兒子的好爹。
在今早入睡前,打完第二份報告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五點半,我在公共浴室的窗臺外吹吹風,忽然就回憶起來,小時候因為我特別喜歡靠在陽臺的欄桿上往外面探身子,被墨雄抽斷了那截樹枝。
也是在我今早靠在陽臺欄桿的時候,突然想起來的這件事。
那截被墨雄掛在寢室門上的樹枝是我兒時最深的陰影,卻也在現在賦予我一個被動技能的人格特質:不會靠在懸崖邊上。
任何那種可能掉下去的地方,我是絕對不會去碰的。
這是他的教育方式,現在回想起來,他真的很害怕我出事。
我是他的軟肋,此話所言非虛。
我開始理解為什麽他不讓小時候的我去別人家玩,也從不讓別的小朋友來我家玩,除了小姨和小姑媽以外,別的親戚他是絕對不會告訴他們我們家的地址的,因為他要保護我,一種我小時候完全不能理解的保護模式。
你說我現在能不能理解他?在我一次又一次思考他的人生歷程的時候,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全部都放下了。
我已經成功活到了成年,我已經成功考上了大學,我正在學習自己十分感興趣的心理學,我能夠遠走他鄉獨自生活,我又有什麽不能放下的呢?
他肯定知道他也會有放手的那一天,也會有無法繼續保護我的那一天,所以我到了大學後,他盡可能不去幹涉我的生活,只是用他專屬的純粹理性,在認知層面上說服我要繼續讀研,讀博,不需要為我未來的生計與謀生操心,不需要現在的我就去學身邊的同學搞兼職搞家教,他只想讓我好好讀書。
我,確實想讀書。
我分析過,未來的我以現在這種人格模式,最適合去幹什麽行業。
彬彬說,我就是那種適合在大學裏教書的,搞科研的,除此之外他想不到有什麽是適合我去幹的。
我說,其實我最想去做的,是圖書館的管理員。
他恍然大悟,承認這確實是最適合我這種人去從事的職業。
我其實吧,如果我真的能夠保證這輩子衣食無憂,不需要為生存的必需品發愁,那我最可能去幹什麽?
絕對是天天泡在圖書館裏,看書看書看書……
我真的很享受看書的過程,以及信息從手中的書頁翻動裏流入眼中,流入意識海中,在暢快流動的過程中偶爾的靈光一閃,頓悟,好奇與好奇的滿足,這就是我所想要過上的生活:住在圖書館裏。
現實主義文學是我接下來要發展的方向,包括我新一屆的人格系統,也應當往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
幻想是會結束的,活在幻想中的人除非能夠掌握一種依靠幻想來生活的手段,否則幻想終究會有一天結束的,可能轟轟烈烈,可能悄無聲息,可能落花流水,可能生離死別。
我需要重新拾取相對理性批判的眼光和標準,去恒定生活中本就存在的客觀事物與客觀規律。
相對理性批判是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基礎上,將我所不能拋卻和割裂的感性存在部分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將我的感性組成成分拆分為可以被觀察描述的影響因素,並將其納入到理性判斷系統中。
除了康德本人,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保有一份算得上純粹的理性。
墨雄也不行。
我是他的軟肋,不僅在外,也在內:我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將自己的軟弱和無助、困頓和難受、委屈和悲哀共享的存在,我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被他允許看到他的軟弱之人。
在他沒長大之前,這個人是我的小姑媽,把他拉扯大的親姐姐;在沒有我以前,這個人是瑪莉婭,但他經常會被瑪莉婭的純真和天真給氣到昏厥;在我沒長大之前,我無法用客觀理性的思維去看待他的人生和境遇,還是什麽都不懂的孩子的我,卻在客觀事實上成為了那個傷害他最深的人。
尤其是在初一的那年,在那次醫療事故中,在那輛慘白色的救護車裏,我在半昏迷半恐懼的狀態中握著他的手指,不斷用顫抖的聲音對他說:“爸爸,我不想死,我要活下去……我想活著……”
相對理性客觀分析,那個時候的我又懂什麽?我只是知道自己似乎可能就這麽與這個世界說再見了,只能感受得到對死亡的恐懼的我又能夠知道什麽呢
我在那個時候,又怎能意識到,對於他這個做父親的來說,那幾句在昏迷邊緣的呢喃,會給他帶來多大的痛苦呢?
現在我長大了,也到了可以當一個父親的年齡了,認知和思維模式也逐漸成熟了,我又怎能不能理解,對於任何一個真的深愛自己的孩子的父親來說,這幾句話會對一個父親來說意味著什麽呢?
那一年,我又一次改變了他的人生軌道,也註定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軌道。
現在回想起來,再進行一下對自我心理系統的元認知,想一次哭一次看起來也不是不能理解了。
我的人格組成成分裏終究有一份和理性完全沾不上邊的感性認知,它深刻影響著我在情緒體驗上的主觀感受,變相影響決定了我的理性不可能是絕對純粹的,我只能做到相對理性批判。
也足夠了,無法接受自己的感性是客觀存在的思維,註定無法成為一個能夠客觀看待一切的純粹理性批判視角,所以相對理性就很好,在7到8分的理性下保持著1到3分的感性,還能夠讓我擁有足夠的共情能力去研究最不可能被理性研究的心理學領域:人心。
“人心”這個寬廣而泛泛的概念一直不是心理科學的研究範疇,最與之接近的社會心理學更多會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宏觀分析探討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模型,但這些都不是人心。
人心是人類所有內心的心理在廣義社會交往領域中對彼此的內心進行演繹與抽象的互動產物。
在演繹和抽象的過程中,與內心(認知過程)的研究完全相反的是,感性變量的影響因素被拉高到了一個超過理性變量的程度。
在解釋【內心·人心·民心】的概念體系之前,我需要對這個與當前主流心理學領域研究完全不同的泛化領域進行一些定義,讓大家更好去理解這種【心理系統】。
《心理系統論》
第一公理:心理系統是個體層次以上的生命系統在運用神經系統解決機體內外信息矛盾的過程中,自發生成於信息層面上的碳基生物型信息處理系統。
第二公理:心理系統在人類文明中以三種相互關聯的系統形式存在:內心,人心,民心。
第三公理:內心系統是心理系統的基本單位,正常的人類有能力認知到只屬於自己的有別於客觀世界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是人類對內心系統的元認知產物)。
第四公理:人心是心理系統的基本結構,由覆數個互相關聯的內心系統共同組成,正常的人類在認知到自身的內心與客觀世界存在差別後,便有可能認知到自身的內心與這個世界中其他人的內心同樣存在差別。
第五公理:人類的內心世界僅屬於其個人,僅能通過其行為進行表現和觀測,任何其他人在了解一個特定人的特定內心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觀測特定人的一切行為進行反向推測。
第六公理:人心的最直接存在方式,是個體試圖對他人的內心系統與行為進行描述、解釋、預測、控制,並最終實現自身內心的某個目的。
第七公理:當人心的存在方式放大到所有內心系統對彼此的關系態度上的時候,人心系統就出現了。一個最簡單的人心系統中至少存在兩個內心系統。
第八公理:在人心系統的判定中,通過滿足他人的情緒體驗改變他人行為從而實現自身目的,是最有效的行為模式。
第九公理:基於情緒體驗的持續雙向滿足,兩個內心世界在對待彼此之間的關系上不斷投入新的行為並持續滿足對方,形成一個穩定的相互滿足關系後,兩個內心與其間的人心構成了宏觀心理系統中最常見的簡單關系結構:人脈關系。
第九公理的逆向演繹形式:人脈關系的雛形是互惠互利的朋友關系。
第十公理:在人脈關系的互動行為中,兩個內心世界的行為動機是基於理性或感性的,行為目的是滿足對方的理性需求或感性需求,當且僅當雙方在同一次互動行為中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目的同時涵蓋理性和感性兩個維度的時候,該次人脈互動行為才能判定為最理想的和最成功的。
先到這裏吧,下課了,我回去再好好思考思考這些方面的定義與細節。
我用了十條公理定義了人際關系的本質與結構,以及最優的互動行為模式,或許還有更多可以去改變和思索的地方。
說不定我還真能夠將心理學的研究範疇擴展到【人脈關系】的領域中,只是神幻集團是否會承認我的這方面的研究與開題還是兩說,我能否用這個來做我的大學畢業論文也是兩說,但我覺得這種客觀存在的人際關系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
說不定我以後可以自己寫一本書,就叫做《心理系統與人脈關系論》,哈哈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